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水稻管理技术

    信息发布者:百家沟
    2017-09-03 10:47:35    来源:百家沟村   转载

    QQ图片20161122094945.jpg

    为害水稻的害虫较多,常见的有30多种,可分为迁飞性和内源性两种。迁飞性害虫有:飞虱类(褐飞虱、白背飞虱、灰飞虱),稻纵卷叶螟,粘虫等。这类害虫在我国大部分稻区不能安全越冬或越冬基数较低。其主发生代虫源大多从外地迁入,突增突发,危害严重。内源性害虫有二化螟、三化螟、大螟、稻蓟马等,一般在当地均可越冬,属本地虫源。今年来,因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、三化螟分布广泛,发生频率大,危害严重,已经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。我们今天主要讲螟虫的危害。

     二化螟俗名钻心虫,蛀心虫,蛀秆虫等。幼虫初孵群集叶鞘内侧蛀食,形成叶鞘变色和枯鞘。3龄后分散迁移,有的蛀入茎秆,有转株习性,孕穗期侵入枯孕穗,抽穗期蛀入成白穗或虫伤株。

    生活习性:

    一般年份发生三代,但近几年南部地区发生不完全或完全四代。二化螟的食性杂,除为害水稻外,还为害小麦、玉米、高梁、茭白、稗草等。在潼南地区,二化螟主要为害水稻,每年发生23代。二化螟的越冬场所广泛,最后一代的46龄幼虫可在稻桩内、稻桩间、稻草内和其它一些杂草内越冬,但以稻桩为主要越冬场所。据笔者调查,稻桩内越冬虫量占整个虫量的70%左右。春季在稻桩中的越冬幼虫常转移到小麦、胡豆、油菜等茎杆内取食为害,并能化蛹、羽化。雌虫羽化后12天可多次交尾产卵,交尾后23天可达到产卵盛期。产卵部位变化较大,水稻苗期和分蘖初期,孵块多产在叶正面,分蘖后期至抽穗期,多产在叶鞘上。成虫喜在稀植、秆高、茎粗、叶色浓绿的稻苗上产卵,故在杂交稻苗上着卵量较高。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。

    第一代初孵幼虫常从叶鞘中、上部或顶端咬孔侵入叶鞘为害,23天后叶鞘外面呈现水渍状黄斑,再经710天(五月上、中旬)则形成黄色枯鞘,但这时幼虫尚未蛀入茎内。当幼虫发育至3龄左右(即初孵幼虫经过15天左右),则转株分散蛀食心叶,造成枯心苗。

    第二代初孵幼虫则群集于叶鞘内为害,三龄前后逐渐分散转移为害,造成死孕穗和虫伤株,前后大约经10天(7月上旬)。

    化学防治:

    ①每亩用众斩、美斩60-80克,在二化螟卵孵高峰至幼虫高峰期喷雾,每亩用水量45公斤。

    ②阿克螟,亩用100-150克。

    ③精品螟除净,亩用100-150克。

    二、病害

    水稻病害有40多种,近年来经常发生危害的主要有稻瘟病、稻纹枯病、稻白叶枯病、稻曲病、稻条纹枯病等。

    1 稻瘟病

    危害症状:

   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,俗称火烧病、吊颈瘟。由于危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,可分为苗瘟、叶瘟、节瘟、穗颈瘟和谷粒瘟。一般以叶瘟、节瘟和穗颈瘟危害较大。叶瘟一般于蕖期以后发生,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,叶瘟有四种症状,除褐点型(抗病品种上产生)、白点型(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)外,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。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-2个节上,初为黑褐色小点,逐渐扩大,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,使节部变黑色,后期病节干缩,凹陷,使稻株折断而倒伏,影响结实、灌浆,以至形成白穗。穗颈瘟发生于颈部、穗轴、枝梗上,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,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,轻者影响结实、灌浆以至秕粒增多,重者可形成白穗,结实不全。

    发生规律:

    稻瘟病又叫稻热病、火烧瘟、叩头瘟,是由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,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。      
        1.1
    苗瘟   
        
    苗瘟多发生在秧田期,在三叶期前发病,不形成明显病斑,病苗基部水滞状至黄褐色枯死,苗瘟严重时,可使秧苗成片枯死。   
        1.2
    叶瘟   
        
    叶瘟在本田稻叶上发生,一般追肥晚,偏施氮肥,分蘖盛期叶色浓绿的田块易发生,因气候条件及品种抗病性不同,分为慢性型、急性型、白点型和褐色型等病斑类型。 
        
    慢性型病斑:为典型叶瘟病斑,呈梭型或纺锤型,边缘黄褐,中央灰白色,两端有沿叶脉伸入键部组织的褐色线条,称坏死线。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形成灰绿色霉状物。   
        
    急性型病斑:病斑暗绿色,椭圆或不规则形,小如芝麻,大如绿豆,潮湿情况下,病部密生灰绿色霉状物,多发生在感病品种上,尤以适温高湿,高氮肥,稻株嫩绿时最易发生。急性型病斑发展很快,它的出现常是叶瘟流行的预兆。如果天气转晴干燥或施药防治,急性型病斑转为慢性型病斑。   
        
    白点型病斑:这种病斑较少见,斑点白或灰白色,圆或近圆形,不产生分生孢子。多在病菌侵入嫩叶后恰遇天气干燥或土壤干旱时出现,当气温转为适温高湿,则迅速转为急性型病斑。   
        
    褐点型病斑:病斑为针头大小褐点或有黄色晕圈的稍大褐点,局限在两条叶脉间,不产生分生孢子,多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叶片上发生。   
        1.3
    穗颈瘟   
        
    群众称之为吊颈瘟,穗颈、穗轴或枝梗发病,初期病斑呈水滞状黄褐色小点,环绕穗颈、穗轴和枝梗扩展成灰黑色病斑。穗颈瘟发生早,可形成白穗,似螟害状(螟害白穗有虫孔,穗颈瘟的穗轴无虫孔),穗子在穗颈部弯垂,后期可在病部折断,湿度大时穗颈部生出灰绿色霉状物。发生迟的病稻穗秕谷增加,千粒重降低,米质变劣。

    化学防治:

    ①乐米佳:33%稻瘟灵.己唑醇ME,亩用60-80克,兑水30公斤喷雾

    ②碧朗:40%稻瘟灵WP每亩每次60-90克。兑水75公斤常量喷雾,或兑水30公斤低容量喷雾。

    ③伏瘟:75%三环唑可湿性粉剂,防治苗瘟每亩40克,防治叶瘟每亩40-60克,防治穗瘟每亩每次40-60克。兑水75公斤常量喷雾,或兑水30公斤低容量喷雾。

         防治时期:苗瘟在秧苗34叶期前;叶瘟在秧苗后期至分蘖盛期;穗瘟在破口至齐穗期。

    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